【6163银河net163am|研究】体旅融合,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6163银河net163am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6163银河net163am





【6163银河net163am|研究】体旅融合,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时间:2020-07-29 作者 :6163银河net163am控股集团 分类:公司动态 浏览 :1132次

2019 年 1 月,在福建厦门举办了主题为“跑步爱上一座城”的马拉松大赛 ,比赛共有3.6 万多名跑者报名,实际参赛人数 2.8 万人 ,有来自福建、广东、浙江 、北京等省市及包括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日本等外籍人员其中非厦门本地参赛人数高达 86.3% ,比赛当天参观比赛的游客约2.2万人,在当地产生的住宿 、餐饮、纪念品等费用,共计 7400 万元,可以说是一场体育赛事拉动了一座城的消费 。


一、解码体育旅游


1

体育旅游的发展历程

真 正 的 体育 旅 游 起 源 于1857 年英国人成立的登山俱乐部,之后各国相继效仿成立了许多相关俱乐部 ,直到 20 世纪初期国外的体育旅游开始逐渐具有规模性。


我国体育旅游历经了以宫廷狩猎、蹴鞠活动 、龙舟竞渡、游学等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典型代表的萌芽阶段,以奥运会 、世界杯等国际大型赛事为主的兴起阶段,以第八届全运会为起点的大众体育运动休闲发展阶段,至2008 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体育旅游进入了以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建设、体育用品开发 、体育赛事举办等为主的快速提升阶段,现在随着全域旅游的大发展 ,迎来了以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体育旅游的春天已经悄然到来。

2

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旅游的概念从广义到狭义,方方面面有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以体育为本、以旅游为形、以跨界为特征的一种旅游业态 。


构成体育旅游的三大要素即:


01

体育资源是核心

比如欧洲必须有曼联、皇马的门票资源,才能把游客吸引过去;比如阿里体育必须有跟梅西 、C罗共进晚餐的资源,才能构筑其高端 、定制化的私人体育旅游。

02

旅游消费是根本

单纯的体育运动 、不与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寄相结合 ,未产生旅游经济价值,比如说公园里或者小区广场上的健身、乒乓球等活动不是体育旅游  。

03

产业融合是方向

即必须有核心的体育资源特征 、必须有旅游的产业要素,两者跨界融合,缺一不可形成的体育旅游 。

二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1

“体育旅游 + 文创”

独特的文化 DNA 属性,包含有形和无形两种。

常见的业态有五种类型 :


01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

以上海翔立方为例,依托原来上海机床厂和煤矿场改造而成 ,创新“体育 + 旅游微休闲 + 文创孵化 + 商业业态”的发展模式,一期场馆面积近 2 万平方米 ,涵盖竞技赛事 、教育培训 、大数据云平台、企业孵化、文创园区 、儿童休闲游戏中心、影院等多种功能,年客流量近 80 万。


02

体育特色小镇

以体育特色产业复合旅游功能为特点,以昆明安宁温泉国际网球小镇为例,由一块可容纳 3000 人的中心球场 、6 片室外球场 、4 片风雨练习场以及配套的准五星级温泉酒店组成,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红土网球运动中心 。6 年来共累计举办超过 1000 场国际、国内网球赛事 ,直接影响超过 5000 名业余网球爱好者,观赛人数累计超过 15 万人次 ,累计辐射超过 60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网球运动员 。2018 年安宁温泉接待游客人数 150 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2.4 亿元。


03

体育旅游装备制造研发基地

张家口利用冬奥会期间正在建设两个装备制造基地,“高新区冰雪旅游运动装备基地”主要分为冰雪展览中心 、冰雪运动轻型装备区和冰雪运动重型装备区 。其中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占地 1160 亩,总投资 50 亿元  ,计划引进 50-80 家左右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企业 ;项目达产后,预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100 亿元、税收 10 亿元以上,将全力打造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冰雪运动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宣化冰雪产业基地规划建设面积 2 平方公里,融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文化会展、冰雪运动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园区一期 600 亩场地已平整,具备入驻条件 ,冰雪装备保税区也在积极申请中。


04

体育文创商品

包含两种方式一种是将体育 IP 资源融入到旅游商品中 ,以平昌冬奥会旅游商品为例,涵盖家用 、服装 、配件、儿童玩具等十大类,商品种类共 800 多种,推出了平昌啤酒、与TheNorthFace 推出了 60 多款平昌冬奥会限量版服饰、化妆品企业 SNP 利用冬奥会吉祥物推出了 4 款全新面膜、平昌冬奥会标志的冬奥版纪念手机等等 。另一种是将体育器材等进行创意化设计 ,成为特色文创商品,例如儿童迷你休闲亲子台球桌 、台球钟表、羽毛球等 。


05

体育文化演艺活动

如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由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演出项目投资 1.15 亿元人民币 。自 2007 年正式运营以来,截止到 2018 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项目已经演出了 2800 多场 ,接待国内外游客 380 余万人次,仅 2018 版《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3月份公演至12月收官 ,9 个月共演出 279 场,接待游客超过 23 万人次。


2

“体育旅游 + 乡村”

体育搭台 ,乡村旅游唱戏,根本在于扶贫、富民 。

以广西马山县为例,是“中国会鼓之乡”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县”和“广西特色民族体育之乡”,地处桂中腹地,南宁市北面 ,县城距南宁市 96 公里 ,全县总人口 56.33万人,2015 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75 个,贫困户 23691 户 94366 人 。马山县近两年不断加快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先后举办中国 - 东盟山地马拉松系列赛(马山站)、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暨攀岩精英挑战赛等一系列国际级赛事,不断探索优化“全民健康运动

+ 精品赛事 + 户外基地 + 扶贫”的一体化运作模式,是村民通过入股经营 ,从景区的收益当中获得收入;参与景区建设,通过务工增加收入;通过售卖农特产品来增加收入 。让贫困群体拥有更多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机会,使“体育 + 旅游 + 扶贫”成为马山县扶贫模式的典范 ,2017 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 2734 人。

3

“体育旅游 + 竞赛”

一场赛事点燃一座城。

主要常见的业态类型为两大类 :

一是专业竞技赛事,比如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从 2002 年开始举办,每年的 6 至8 月间在青海省的环青海湖地区和邻近的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 ,从青海开始 ,途经甘肃 、宁夏 ,横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 ,穿越贺兰山脉,连接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和黄河金岸。比赛路段平均海拔在 3000 米以上 ,骑行距离约 2000 公里 ,沿途落差达 3000 米,是亚洲顶级自行车公路多日赛 ,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 。2017 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 3484.1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381.53 亿元 ;对比 2002 年 ,青海省旅游收入不足 10 亿元,游客总数仅有100 万人次来说,16 年的时间环湖赛不再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赛事,更是推动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助推旅游、文化等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运动节会形式,更加注重大众的参与性比如开篇所提到的厦门马拉松以及石家庄正定举行的国际马拉松大赛,仅仅参赛报名人数就达到 2 万余名,来自 12 个国家34 个地区 ,2018 年,正定旅游接待总人数1295.6 万人次,同比增长 145.8% ,旅游总收入 61.07 亿元 ,同比增长 174.7%。


4

“体育旅游 + 景观”

一个体育场所即为一个旅游吸引物 。

属于初级融合,不改变产业原有的形态,没有形成新的业态,主要是体育公园、体育地标性景观、体育场馆等诱发出游客出游欲望 ,比如众所周知的北京水立方、鸟巢,云南海埂足球训练基地等。以北京鸟巢为例,截止到2018 年 8 月,十年时间游客接待总人数超过3500 万;平均每年 350 万人次 ,举办各类赛演活动300余场次,年旅游收入超过2.5个亿。


三、以定州为例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的探索


1

坚持文化为魂

定州的体育旅游资源,不像张家口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自然资源 ,不是沧州、邯郸有闻名世界的武术、太极资源,更不是秦皇岛 、正定拥有国家级的训练基地,定州的体育旅游资源概括来说是以有史可寻的体育器材产业为特色 ,定州体育旅游在发展中应挖掘以中山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体育器材产业发展为脉络的体育文化,以各体品企业故事为主的企业文化,凝练定州体育旅游的文化 DNA,塑造定州体育旅游大 IP 。


2

坚持产品为基

构建供需匹配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与普通旅游客群市场不同,体育旅游的客群市场具有年轻化、高消费、高学历的特征,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 ,选择体育旅游产品的游客以白领和学生为主 ,占到市场份额的 80%;在花费上 15% 的游客消费在 2000 元以下,45% 的游客消费在 2000 至 4000 元之间,28% 的游客消费在 4000 至 6000 元之间 ,12% 的游客消费在 6000 元以上。且产品选择偏好以户外徒步 、场馆健身、观看比赛 、限量体育用品为主,品牌忠诚度高,具有典型的粉丝效应。定州的体育旅游产品构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体品产业资源优势,借助唐河、孟良河、沙河等生态环境,构建涵盖运动主题公园、体品文创产业园区、滨河健身绿道、体品文创商品等在内的产品体系,通过 IP 品牌的植入、大型赛事活动以及体品文创商品等迅速引爆市场,实现其经济效益。


3

坚持创新为道

用跨界的思维提升体旅融合发展活力。定州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秉承“开放、融合、创新”的理念 ,一方面加强产业及资源之间的融合,整合定州的文化 、乡村、温泉、生态等资源,形成“体育 + 旅游 +X”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用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引领定州体育旅游的不断创新,比如国际赛事、国际体育名人的引入以及国际会展、国际体育旅游赛事的参加等 ,培育定州体育旅游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


4

坚持质量为本

建立定州体育旅游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可以说是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定州体育旅游在河北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更应建立起“产品质量 + 服务质量 + 企业质量”在内的标准体系,从而为培育精品新业态、诚信服务商等奠定基础 ,成为体育旅游发展的样板区!


5

坚持人才为核

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既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 ,这是两大产业能融合的重要条件。定州体育旅游发展的人才需要通过“产学研融合式校企合作”定制化培养 + 国际人才顾问式合作培养发展所需的七种人才即 :

文化创意人才、品牌建设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旅游统计人才、景区运营人才、智慧旅游人才 、理论研究人才。


END





XML地图